You are here: Home > 讀后觀后 > 看完了《浪潮》

看完了《浪潮》

《浪潮》是今年的德國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一件真事,當時叫“第三浪”(和德國的“第三帝國”有某种聯係)。對於由德國來拍這部片子,各有利弊吧,我會在後面解釋一下的。

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一群中學生選修了“獨裁主義”課程,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有民主傳統的現代社會中,還可能產生獨裁政府麽?於是老師決定做個實驗……

在我看來,這個實驗在中國肯定不成功,因爲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不知道應該感到高興還是悲哀。對於那些民主慣了的人來説,偶爾受受集體主義教育就讓他們感到 興奮受到鼓動,看看都是些什麽教育:上課要坐直,每人有固定的座位,發言之前要舉手,發言的時候要站起來,不可以直呼老師的名字,要穿制服,還有自己的問 候手勢(我想起了少先隊隊禮- -b)。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受的教育。

我們已經麻木了,或者是因爲我們已經處在一個獨裁或者半獨裁的環境中。他們覺得這種集體主義很新奇,所以擁抱並且讚美這種很可能會發展成獨裁的東西。

我很高興這部片子是德國拍的,但也爲此感到一點點遺憾。高興是因爲德國,作爲一個產生過納粹和希特勒的國家,始終在正視自己的歷史,從片子裏面那些學生的父母首次聽到他們的孩子的這些事情后表達的一些擔心和不自然的表情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其實應該可以聯想到一些東西。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因爲是德國,所以這部片子太“政治正確”了,使得劇情有點生硬,正如中國的“主旋律”一樣,往往會有點生硬和拔高。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發生在美國的真事,還是中學的獨裁主義課程,最後的結果有比電影裏面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好的地方是最後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坏的地方是,在美國,發展到後來他們開始互相告密以及揭發,我覺得這個是“點睛之筆”,是最能説明獨裁可怕的地方。

而對比一下我們,一直受到的教育是集體比個人要重要,強調集體榮譽感。西方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和別人交往,而我們,是要學會融入集體。

嗯。不說了,已經快離題了。點到爲止,就這樣。

2 Responses to “看完了《浪潮》”

  1. jackser说道:

    奥威尔说的好嘛,实现寡头政治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集体主义教育~
    虽然你这么说,但是在当前中国,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被许多左派拿来批判呢,说是改革开放以来道德败坏的源头.鲁迅说,中国是个染缸,所有的制度到了中国都会被染黑。我们思考这些被我们极端化的"主义"时不知道能不能想出个所以然来呢.
    介绍你一个专题,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ttg/ziwofansi/index.htm
    希望有所收获~

  2. 死肥仔说道:

    洗干净了,好下锅,不会吃坏肚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